b5jkB4
听说盐宁路竣工通车了,11月17日,记者一行来到攀枝花市盐边县格萨拉乡实地感受一下。此时,天刚蒙蒙亮。路上碰巧遇到该乡大湾村村民杨伍散开着自家的农用运输车,在路边错车。 A-~\]72x
“老乡,你这是到哪里去呀?” T4>v4 $
“我到山那边的云南宁蒗去卖洋芋(马铃薯)。”杨伍散告诉记者,车厢里装着收获的2000多斤洋芋。 Y[G|$ -T
“盐宁路修好了,卖农产品不愁了,这得感谢攀钢。”聊起新修好的盐宁路,40多岁的杨伍散说,原来这条路是条土路,坡陡弯多,车子无法走。一下雨下雪,就变成烂泥巴路,人和牲畜都没法走,洋芋运不出去,就没法增加收入。 P@
}Wt
“我家有4个娃儿要养活,日子很艰难。” A4`-3{
格萨拉乡南接攀枝花市西区,西与云南省华坪县、宁蒗彝族自治县接壤,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毗邻。该乡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,沿山势分布着大湾村、坪原村等5个彝族村。村民主要种植洋芋、苞谷等农产品。 N3JJ}tQ
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,该乡5个村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十分落后。村民的出行全靠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条狭窄的土路。该路崎岖坡陡,夏季扬尘,雨季垮塌,冬季泥泞,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。村民所必需的生活用品,到最近的镇上去买,要徒步几十公里山路,往返得一天。很多彝族同胞一辈子都未走出过大山,渔门镇、盐边新县城、攀枝花市,在他们眼里都是遥不可及的地方。 H(Y/?`~Us
格萨拉,彝语是“好耍的地方”,然而连接格萨拉乡5个村的路,却成了交通出行的最大障碍。农产品运不出去,村民无法增收,这成了制约5个村彝族同胞脱贫的最大瓶颈。 Q$4|md
“开发一方资源、带动一方经济、造福一方百姓”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。攀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对格萨拉乡的扶贫工作。每年为当地村民送去生活必需品,投入一定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帮助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关产业,拿出资金为当地修路建桥,投资修建电力基础设施,让该乡5个村用上了电,告别了祖祖辈辈点松明子的历史。 ZlVv;dA{L
修通5个村与宁蒗、盐源的盐宁交通环线,就能带动彝族同胞脱贫增收。攀钢了解这一情况后,在自身保命经营极为艰难的情况下,从2013年开始,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00万元,配套盐边县通村公路资金600万元,抽调专业的精兵强将为彝族同胞修路。 syZ,=3VT
盐宁路,20多公里,攀钢修得极为艰难。由于该乡属高海拔山区,喀斯特地貌,雨季山洪肆虐,旱季严重缺水;冬季气温太低,混凝土无法凝固,一年只有3至4个月的施工时间。攀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对彝族同胞的深厚感情,克服重重困难,历时3年,修通了盐宁路。 XFcGYO{
“水泥路安逸得很。我买了车子,跑运输卖农产品,今年大概有4万多元的收入。”聊起以前的生活,杨伍散有些激动,“我没啥子文化,汉语讲不好,吃了不少亏。所以,要多挣钱供孩子上学读书。” Iq(
N Ij`
“老大外出打工了,老二老三在外地读大学,最小的娃儿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学读高中。” jN:Z<^\
“为什么送孩子到大河中学读书?那不是离家太远了吗?渔门镇也有高中啊。” p:_!|M_/?
杨伍散说:“大河中学教学条件好,现在供得起,希望他将来考个好大学,走出大山。” >WX@wF9J`C
“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……”太阳出来了,杨伍散唱着歌,开着农用车奔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…… 3\#}e"CE3i
“杨伍散是当地彝族同胞脱贫增收的一个典型。”路上,记者遇到来村里调研的格萨拉乡副乡长、大湾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沙万全。 eYnb^t#cMn
据沙万全介绍,公路没修通之前,农产品运不出去,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。自打盐宁路修通后,短短不到一年,村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3500元。 Oqs< |